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5个“全民健身日”,本周也是新修订《体育法》明确的首个“体育宣传周”。为讲好上海体育故事,传播海派体育文化,在首个“体育宣传周”期间,上海体育文化品牌“体荟魔都”策划推出202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系列文化讲座,邀请体育圈的重量级嘉宾,与市民分享体育文化的精彩与感悟,营造富有活力、独具魅力的上海体育文化氛围。 8月11日,在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上海市体育局原一级巡视员、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理事长陈一平以《体育文化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率先开讲。 本场讲座主讲人陈一平长期在上海市教育和体育系统担任领导,曾任上海市体育局新闻发言人、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体育总会副主席、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主席等多个体育社会组织领导职务。长期深耕上海体育事业的他,对体育文化和体育赛事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和非常深入的感悟。讲座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围绕体育赛事在提升城市形象、服务市民生活、彰显都市活力、塑造城市品格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现场近百名观众带来了一场“体育范儿”十足的文化讲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修订的我国《体育法》在总则的第一条中就明确提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体育赛事的精神内核。从1961年,容国团首夺世界冠军,发出“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呐喊,到坚持团结协作、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再到赛场上咬住青山不放松的覃海洋,以集体主义精神为上的张雨霏,以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陈芋汐和全红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不畏强手、奋力拼搏、为国争光。 体育文化是体育赛事的价值体现。体育赛事一直是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上海体育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上海以开放包容的格局、一流的办赛能力,成为各大国际体育组织竞相来“打卡”办赛的热门地。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汇丰高尔夫冠军赛、上海马拉松、射箭世界杯、环球马术冠军赛、上海赛艇公开赛等一系列国际顶级赛事在上海蓬勃发展,形成了“月月有大赛”的格局。这些大赛也发挥了“城市客厅”的功能,进一步扩大了这座城市的“体育朋友圈”,向全球展示上海和中国的形象。 陈一平至今记忆犹新,2005年,第48届世乒赛在上海举行,在各方的密切配合与不懈努力下,比赛办得“精彩、热烈、圆满、成功”,得到中外来宾、社会各界和广大媒体的高度评价,盛赞世乒赛“组织好、服务好、接待好”。时任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在闭幕式上动情地表示,“世乒赛虽然只有5座奖杯,但我想颁发第6座奖杯给上海人民。你们为世界奉献了一届最难忘的盛会”。 体育文化也是体育赛事的健身引领。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办,庄则栋的两面快攻、李富荣的左推右攻、张燮林的直拍削球,成了国人的打球模板。中国选手高超的技艺,掀起了全民乒乓球热潮。2005年,作为迎接第48届世乒赛开幕倒计时百天而创办的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至今为止已持续举办17届,成为上海最有影响力的业余乒乓球赛事,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乒乓球爱好者前来参加。 1996年,首届“上马”开赛,参跑的6000人中,有700名外国选手,来自美、英、德、日、瑞士和瑞典等国。27年来,上马的“蒲公英”效应引领着群众性的长跑活动,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上了这项简便、易学、能练的健身活动,也让各具特色的跑步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跑步,正成为上海群众性体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未来,依托体育赛事这一载体而展现的体育文化,将继续谱写新时代上海体育的崭新乐章。而体育文化故事要想成为“热播剧”,需要与城市气质有机结合,既要从体育内核出发,又要紧扣城市发展。 此次“体荟魔都”系列文化讲座对于场地的选择也是充满巧思。上海作为近代体育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丰富的体育历史和文化,包括上海体育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等在内的多座体育类文化博物馆更是落户于此。本场文化沙龙与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实现联动,整合优质场馆资源,实现博物馆藏与文化讲座的双向联动,让体育运动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萌芽生长。 首个“体育宣传周”给体育文化宣传送来了“东风”。下一步,上海体育还将通过系列讲座、主题展览和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讲好上海体育故事,营造体育精神和文化传递的“长尾效应”,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海派力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