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足球项目(女子16岁以下组)测试赛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上演。广州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第一时间发布强对流天气提示,为比赛停赛、复赛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自全运会筹备工作启动以来,广州气象部门坚持“观测即服务”理念和“一馆一策”服务思路,科学规划、高效推动数智气象融入赛事场馆建设前端,从定制化气象要素采集和高风险天气防御两个维度发力,为“简约、安全、精彩”的全运会赛事保驾护航。 数字赋能,针对赛事特点构建三维立体监测网 气象监测站网是赛事服务保障的“前哨站”。根据赛事对不同气象要素的敏感阈值,广州气象部门制订不同场馆的气象要素采集策略,为开展个性化赛事气象服务奠定基础。 广州气象部门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深入天河区、越秀区赛事体育场馆实地勘察,通过数字化手段模拟场馆周边地形、建筑布局,“一馆一策”制订体育场馆气象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是承担全运会众多户外赛事的重要场馆之一,其中足球(女子16岁以下组)是全运会广州赛区的第一场重要赛事。根据气象部门综合历史气候背景分析,赛事举办期间正值“龙舟水”时期,是广州一年中降水量最多、降水概率最高且强度最大的时段。 为了做好赛事全流程气象服务保障,广州气象部门组织研究恶劣天气条件下赛事“熔断”标准,而决定这一“发令枪”能否精确打响的关键,在于气象站点实时监测的要素数据。 气象部门采取“立体监测+数字赋能”策略,在天河体育中心主场馆区域布设两个微型气象站,实时、精细化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外围观测场同步部署激光测风雷达等垂直气象观测设备,构建三维立体监测网,数据可实时接入广州市气象大数据平台,实现赛事核心区气象要素“分钟级”“看台区”精细化监测,为赛事期间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应急指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广州市气象综合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志坚介绍:“垂直观测设备能实时捕捉低空风切变等高影响天气,配合微型气象站数据,可提前监测突发大风等天气,保障赛事活动安全。”接下来,气象部门还将开展设备稳定性测试及应急演练,进一步校验气象数据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智慧协同,聚焦雷电风险织密赛事安全防护网 每年4月至9月是雷暴高发季节。据统计,广州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6.9天,是我国雷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雷电活动会给户外赛事活动带来显著风险,以足球赛事为例,足球场一般为露天赛场,场地空旷平坦,容易出现大风,流动的空气与场地快速摩擦,会产生许多电荷。此外,足球场面积大,金属设施多,如果避雷设施不健全,一旦有雷击,观众会有危险。 在全运会赛事场馆升级改造前,广州气象部门就未雨绸缪,提前编制《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防雷安全工作指南》,从建设标准、技术要求、防御职责等方面提供防雷安全解决方案,确保防雷设施在设计源头就达到赛事级安全标准。 聚焦赛场防雷安全保障,广州气象部门集中力量对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开展“体检式”防雷安全服务;建立完善实地看、现场测、当面提、事后改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持续推进“一馆一档”“一店一档”精细化防雷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按时间节点督导各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动态跟踪隐患整改落实情况。同时,开展防雷安全进场馆科普活动,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为确保防雷检测质量,当前,广州气象部门正协同各有关部门,加大对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等重点场所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质量抽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不合格的项目,立即协同有关部门进行“清单管理、挂牌督办”,确保隐患整改到位,通过严格的质量倒查机制,为赛事筑起一道坚实的防雷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 |